常州市金坛段玉裁初级中学课程总方案
发布时间:2020/11/9 11:08:09 作者:办公室 浏览量:4869次
常州市金坛段玉裁初级中学
课程总方案
一、课程理念
常州市金坛段玉裁初级中学《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和改革要点。
1.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
(1)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2)树立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1)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2)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作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班团队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3.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
(1)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拓宽基础内涵,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2)加强普通中小学各阶段课程的衔接,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结构。
(3)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4)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4.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1)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5.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1)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
(2)重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形成校长、教师和学生积极创新与实践的课程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课程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阶段目标
初中阶段课程要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学生能: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2)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信负责。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3)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4)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学校按普通中学课程体系来设置课程结构,它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活动型课程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活动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型课程是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2)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
学习领域: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设置学习领域,以便于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方面,为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创造条件。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它包括涉及各学习领域的18个学科以及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类专题教育。18个学科具体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与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音乐、美术、营养与烹饪、江苏史地、环境与科学。
2.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
该课程结构强调基础性和整体性。
(1)基础性
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各类课程以及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精简共同基础要求,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要求,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共同基础的形成;高中阶段,注重形成和发展不同基础。
(2)整体性
整体设置学校普通中小学课程,重视小学和初中课程的衔接,保证九年中小学课程的连贯性。
整体设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合分一体,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学科性与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加强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模块或主题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3)多样性
以课程类型、课程水平和课程修习期限等的多样化,适应学校办学类型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重视以学习模块或主题的形式设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可以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后所形成的课程。
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常州市义务教育7—9年级(初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周 年 课 级 课程 时 门类 | 七 | 八 | 九 | 初中阶段总课时数 | 各科占学科类课程总时数百分比(%) | 占活动总量的百分比(%) | ||
学
科
类
课
程 | 道德与法治 | 2 | 2 | 2 | 206 | 6.5% | 5.8% | |
语 文 | 5 | 5 | 5 | 515 | 16.3% | 14.7% | ||
数 学 | 5 | 5 | 5 | 515 | 16.3% | 14.7% | ||
外 语 | 4 | 4 | 4 | 412 | 13.0% | 11.6% | ||
历 史 | 2 | 2 | 2 | 206 | 6.5% | 5.8% | ||
地 理 | 2 | 2 |
| 140 | 4.4% | 3.9% | ||
物 理 |
| 3 | 3 | 204 | 6.4% | 5.8% | ||
化 学 |
|
| 4 | 132 | 4.1% | 3.7% | ||
生 物 | 3 | 2 |
| 175 | 5.5% | 4.9% | ||
体育与健康 | 3 | 3 | 3 | 241 | 7.6% | 6.9% | ||
音 乐 | 1 | 1 | 1 | 103 | 3.2% | 2.9% | ||
美 术 | 1 | 1 | 1 | 103 | 3.2% | 2.9% | ||
综合实践 | 3 | 2 | 2 | 309 | 9.7% | 8.7% | ||
地方和校本课程 | 3 | 2 | 2 | 241 | 7.6% | 6.9% | ||
周学科课时数 | 34 | 34 | 34 |
|
|
| ||
活
动 | 少先队或班团活动 | 1 | 1 | 1 |
|
| ||
学年总课时数 | 体育活动 | 2 | 2 | 2 |
|
|
| |
周活动课时 | 3 | 3 | 3 |
|
|
| ||
1190 | 1190 | 1122 | 3502 |
|
|
| ||
|
|
|
|
|
|
| ||
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起始年级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使用统编、修订教材
说明:
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其中社会实践2周,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4周,授课时间按34周计。
七至九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5节,每节课按45分钟计。
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专题教育和班团队活动进行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
探究型课程可以以课题(问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活动的形式进行。
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午)会,35至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
探究型课程、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部分专题教育内容可以安排在晨(午)会中进行。
学生参加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社会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学习,可以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具体认定与管理办法,由学校统一制定。
四、课程标准编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与审查、课程实施与管理、考试命题与课程评价的依据。
中小学课程标准包括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或学科课程标准,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和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
1.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要求
根据合分一体的设计思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编制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从整体上提出学习领域内各学科课程的共同目标、学习过程的共性要求和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编制《综合实践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出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2.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求
基础型课程的各学科编制相应的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课程保障等部分,并提出相应的可以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各学科课程标准在编制时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课程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要结合学科特点,呼应课程方案的要求。
要从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定位和设计。处理好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性与选择性、学科性和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关系,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与要求”应该包括三个部分:该学科的基础型课程部分、拓展型课程部分和属于该学科范围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建议。基础型课程部分中的内容与要求,应是基础的和具有发展性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均能达到的,避免任意拔高要求和扩展内容。
要以模块或主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各模块或主题应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习经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且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教育性、先进性和典型性,要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水平描述要清晰、合理、科学,并从学习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学习建议。
课程实施要突出学习过程,强调改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渠道、利用课程资源。要按照《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的指导意见》、《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提出改进学习训练和学习评价的指导意见,以及本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建议。
3.《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要求
拓展型课程编制《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对拓展型课程的结构、内容选取、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选课指导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体现拓展型课程的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4.《活动型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要求
活动型课程编制《活动型课程指导纲要》,对活动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意见,提供活动型课程内容的范例,并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出导向性要求,体现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问题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五、教材建设
教材包括纸质印刷材料(含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图表等)、电子视听材料等。
1.根据课程特点,开发与编制相关的教材
基础型课程中的各相关学科,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教材。
拓展型课程以《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开发、编制多样化的教材。学校也可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自行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
研究型课程由学校依据《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进行开发与实施,不编写统一教材。
2.教材要反映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教材编制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
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内容的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要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促进学生体验与探究。内容的呈现要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举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还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地区已经具备的各类教育资源。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层次性,注意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和综合性。要重视发挥例题和习题对巩固基础、促进应用、鼓励创新、激发情感、启迪智慧以及反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引导学习方式的改善。
3.加强教材管理,提高教材质量
要遵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教材审定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提高教材质量。
六、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设计和组织实施学校课程计划
学校要根据各阶段课程结构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所赋予的课程自主权,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尤其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高质量学校课程。
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选择与整合各类课程,形成体现本地区和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学校要通过专家咨询、质量监控、课程听证、课程评价等多种途径,动态把握课程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2.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要处理好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知识与能力、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等关系: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操作化”组织,将“做”、“想”、“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
――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加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之间的整合,揭示单元、章节各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
--教师要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通过学习团队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共同的学习理想与目标,积极的互赖与信任,良好的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
――教师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的学习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视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密切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应用
充分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环境,构建数字化的学习平台,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训练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七、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在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教材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等。
1.建立促进课程教材不断完善的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要促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通过评价,促进课程教材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教材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变化及时得到修订,为此各级课程管理部门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鼓励学校和教师在自评的基础上,诊断、发现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发挥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改进课程管理,形成课程教材不断改善和更新的机制。
各类教材的评价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并从教材的目标、教材的内容特性、教材的教学特性三个方面拟定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科学、简便、有效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
从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出发,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态度和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切实提高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
要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鼓励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与研究能力。
学校领导要根据评价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为教师提供进修与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成长。
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将信息技术与观摩、交流、测验、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简便、有效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重视过程评价,要将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时,既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看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看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看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内容应包括共性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学习成绩及相关记录、个性化学习及其相关记录、思想品德表现和社会实践经历的记录以及各类综合评语。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4.按照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小学、初中招生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考试命题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考核形式要多样化,继续完善和发展部分学科的实践操作考核、开卷考试等考核方法。要按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严格控制考试范围和数量。
八、课程管理
1.管理体制及职责分工
我校的课程管理实行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各职能处室或部门负责课程的实施、保障以及课程的监督和评估。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及教材编写,严格按国家和有关课程管理的规定程序进行。
2.管理原则和程序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由江苏省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
国家课程的教材编制由江苏省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标落实教材编制的主编和主持单位、出版单位。教材编制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应具有教材编写的资历,并要亲自参与教材的编写。
由学校编制的教材在使用前,必须通过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
课程的管理由华罗庚实验学校教科室、教务处统筹,各部门、各学科具体实施。
九、课程保障
1.加强课程建设的宣传力度
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并支持学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2.加强校长和教师课程理念培训
加强各类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机构建设,培养并建设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教师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采用多种模式的培训方式,逐步建立与学校普通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相适应教师培训体系。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与新课程实施配套的师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和校长形成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和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学校要根据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加强教研活动,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在政策和制度上建立机制,鼓励教师自我进修和自我提高,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1
上一篇:一场酣畅淋漓的学习盛宴
下一篇:段玉裁中学各学科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