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教学科研>>教学活动>> 文章
段玉裁中学各学科课程方案

发布时间:2020/11/9 11:08:55 作者:办公室 浏览量:10347次

段玉裁中学各学科课程方案目录

1.段玉裁中学语文课程方案

2.段玉裁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3.段玉裁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方案

4.段玉裁中学物理课程方案

5.段玉裁中学化学课程方案

6.段玉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

7.段玉裁中学历史教学特色方案

8.段玉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9.段玉裁中学地理课程方案

10.段玉裁中学生物课程方案

11.段玉裁中学体育课程方案

12.段玉裁中学音乐课程方案

13.段玉裁中学美术课程方案

14.段玉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15.段玉裁中学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段玉裁初级中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              、“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实施原则: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2.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3.社会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

4.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5.信息化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6.学习化和全球化相结合的原则;

7.语言训练和思维并重的原则;

8.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课程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课程实施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

(三)口语交际

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

16.耐心专注的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

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四)单元编排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课程的编排核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是指课程编写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相对分散,有所侧重,而后整合,形成综合能力。我们设想:六年级以诵读,背诵为主。七年级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着重培养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之情;八年级在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喜欢的基础上,逐步向欣赏过渡,并以史为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或鉴赏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九年级,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基础上,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结合语文书本单元重点,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并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辅导。使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是指语文诵读、欣赏、探究等实践活动要和语文单元及训练一线贯之,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突出。这主要因为:一是继承按文体编写的优点,便于教学中训练操作;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初中三年的不同阶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目标,使得听说读写分项整合,从而使训练更科学有序。

3.与单元目标相结合。开发相关网络资源,使得学生对教材与实践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选文: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努力做到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涵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时,不挤占学生的时间,不增加师生的负担。

五、课程评价

评价:评价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 “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 内容包括: a.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              (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              ),教师、同学、家长  参与评价。 b.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阅读笔记,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c.期末评语: 记录“家长说” 、“老师说” 、“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实施具体方案: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              A 核心方案:

全面展开“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是七年级校本《书香伴我成长》课程教学的核心工程。初中阶段是学生记亿力较强的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应大量吸收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文化,为以后学习工作打基础,在这一点上,学生更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个人知识的积累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开展各种朗读、背诵、演唱、讲演等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还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 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本工程依次包括“编读、赏读、演读、赛读、研读”几大序列。与其他课程一样,做到有教学任务、有教学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验收。

B 其他方案:

1.积累:当然,单一的诗词诵读是不够的,在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的知识积累:如熟记成语故事一百个;熟记名言警句二百句;巩固三千五百个常用字;背诵若干文言文和优美的散文;熟记有关作家作品等知识。

2.写作:要求学生写日记,不限字数,鼓励写放胆文;鼓励自拟题目,也可不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交流互评。同时利用课前              3~5 分钟,进行日记交流,并请同学作出评述,评出周、月、期中、学期、学年的优胜者予以奖励。鼓励学生自选自编作品集,并由学生组织予以展览等。

3.阅读:阅读除了古今优秀诗词歌赋以外,还可以短小精悍的古今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俗传说、本土风情等为主,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丰富 学生的文化积累。

4.实践:将根据能力目标,分课内活动课、课外实践课等多种形式,如:诗歌朗读、背诵(课内、外 )比赛;对对联比赛:名言联句比赛;故事会;模拟现场等。由教师公布学年、学期计划,由学生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等进行评估。


段玉裁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程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例31、例52)。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

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归纳、演绎、抽象、转化、分类、模型、数形结合、随机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1) 合理创设情境  

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

此外,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创设其他类型的情境,包括根据已有数学知识创设的情境、已有其他学科知识创设的情境。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探索活动的重点在于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活动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一是要选择合适的问题,二是要整体设计、组织探索活动(参见例83、例84)。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没有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础;没有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深入。两者的有效结合就能使探索活动更有深度、指向数学的实质。

②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

③ 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适当的空间。既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

④ 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时地进行归纳,示范阶段性结论,明晰进一步探索的思路。

⑤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例如,当学生知道自己课堂练习有误、能够改正却又不努力改正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说:“你已经知道解题有错误,必须自己改正,相信你自己能够改正。”这里,“必须自己改正”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做的事负责”,“相信你自己能够改正”则是给学生以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又如,学生不能合适地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时,教师不应随意地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倾听学生的意见,也不要以自己预设的“标准”简单地否定学生的意见,而应判断学生的解答是否具有合理的成分并加以恰当的引导。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知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有条理。此外,还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4)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参见例28、例51)。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下表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表1  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

速度要求

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8-10题/分

百以内加减法口算

3-4题/分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3题/分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2题/分

一位数除两位或三位数的除法笔算

1-2题/分

教师应允许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 “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例如,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评价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用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学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并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大小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完成第(1)、(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4)题的学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

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3. 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发生的变化。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评价表,记录、整理和分析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这样的评价表每个学期至少记录1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或调整评价的具体内容。

表2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

主要表现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类似的评价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学生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表。

4.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评价时应注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就。

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观察表用于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起来,以便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变化情况。观察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随时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每天记录几位同学的表现,保证每学期每位同学有3-5次的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某些同学的特殊表现,如提出或回答问题具有独特性的同学、在某方面表现突出同学、或在某方面需要改进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对于学生平时数学学习的表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具体的了解。

5.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本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条件允许时,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增加一个活动报告的例子)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方案

一、初中英语发展目标

新的教学改革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品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初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既要掌握基本词汇、语法等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围绕核心素养,英语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阶段性要求,提升自身能力,转变思想,做到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

2.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3.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5.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

但在当前,我校初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相关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基础知识,忽视能力培养,没有认识到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课外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从课内知识向课外实践应用进行延伸的教学办法,英语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成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以阅读教学为例,单纯把阅读材料当作语言知识的载体,阅读教学几乎等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单纯训练阅读技能,忽略对内容的学习;机械地将文章分段;忽视语篇产生的背景、意图、对象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还是被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我们城边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打工家庭,学生认识差异大,我校均分不理想。所以从目前课堂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还任重道远。

三、主要工作: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和教学理念,找出适应当前发展的教学办法,从营造课堂交流互动到组织专题讨论活动的形式来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重点如下

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作为身兼“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要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教材为本位”的教学格局。初中英语的学习不仅与考试挂钩,还要将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核心素养联系在一起,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好英语学科的知识,更要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2.组织专题讨论活动,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一个重要内容即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等形式,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书育人”首先是对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是社会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修养对学生进行熏陶,切实起到“言传身教”的模范指导作用。

3.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课堂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课堂交流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场景,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实用的场景,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场景,安排学生饰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张开嘴,积极参与对话、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充分坚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使教学活动根据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来开展。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朗读、背书比赛或者简单的演讲比赛,既提高了口语,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使学生更加自信,增强心理素质。通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积累了基础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4.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延伸阅读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以课外延伸阅读和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英语课外阅读书目或一些外国名著,让学生分小组地进行阅读和交流,这样既可以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机会,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5.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制度和方式,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帮助广大英语教师提高专业水组织深入学习和研讨《英语课程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引导教师在认真落实《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观课和议课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水平。

6.组织各年级的课堂教学同题异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探索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发现并推出体现“轻负担高质量”的优秀教师和优秀课例。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确定每堂课的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拓展内容,满足abc类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7.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语境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训练英语技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当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8.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语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让英语成为一种工具。

四、继续开展教学常规达标活动,进一步优化教学常态

1.整体推进教学常规达标活动。巩固教学常规达标“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的既有成果,深入开展“三研备课(即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研讨教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研究与实践,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继续开展“常态优课”建设工作,广泛开展常态课的展示、评比活动,促使“讲练结合”、“当堂训练”、“学讲结合”等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有效落实。适时举办主题观摩、阶段总结等活动,确保整体推进效果,促成教学新常态的形成。

2.开展学段衔接教学研讨活动。各学段、各学科举办衔接教学主题活动,引导学校及教师重视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教学衔接。

五、课程内容及计划

课本内容和校本内容相结合

1.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较小,在英语方面的知识较少,又有好动、爱表现、胆子大的心理特点,所以就初一年级的学生中开发难度小可以激发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背诵诗歌、讲小故事等课程。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简单、生动活泼的视听材料,如:录像,DVD等作为教材。首先在课堂上介绍影像资料中会出现的生词并帮助学生借助图片等理解单词;用简单英语解释生词。然后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故事或是诗歌,确定朗读基调、把握主题线索、掌握轻重快慢,反复实践。教师示范朗读某一类作品,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朗诵技巧。最后由学生通过移动多媒体图片或表演的方式模仿故事中某些关键句的节奏和语调,以各种单人或集体的方法复述故事或诗歌。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情绪饱满,仪表端庄,仪态大方,有感染力。定期开展比赛检查课程开展的效果。

2.初二的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心理上较初一成熟,而且还需要培养阅读的能力为初三打基础,所以在初二学生中开展以经典和时尚热点相结合为教材的阅读课程。首先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文章,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课文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并把这些材料按不同内容编排成册。然后以没课时一个单元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并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泛读和精读的方法指导,尤其是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理解这些方法技巧,并掌握它们。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理解的摸底调查,以便更好地进行评价。

3.初三学生在英语的知识方面已经有了两年的积累,对中西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需要细化,了解中西习俗差异,要求我们学生要根据不同场合、对象、话题、身份等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

另外,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注意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并且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业考试要准备,所以结合以上的特点,在初三学生中开发以写作为主的课程。教师就以下方面指导学生。

(1)认真审题,确定体裁;根据题目要求,理解要表达的要点。

(2)设计好文章的层次段落,考虑所用时态、人称等,把要点串联起来,构成文章框架;

(3)在要点、层次明确的情况下,选用自己最熟悉的单词、句式进行造句,如果不会用复杂句就用简单句表达要点,注意主谓语一致、人称、数量、大小写、标点;

(4)仔细阅读全文,查找是否有错,注意时态、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标点是否有误,句式是否正确,逻辑是否一致。

初一学年:快乐英语:

学唱英文歌曲,学习英文谚语。

负责人:初一英语组全体教师。

初二学年:趣味英语:

趣味朗读与对话,趣味英语阅读。

负责人:初二英语组全体教师。

初三学年:了解习俗,提升能力

中西习俗差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负责人:初三英语组全体教师。

六、校本课程实施步骤

1.组内开会,研讨确定课程内容。

2.各组教师通力合作,做到资源共享。

3.搜集资料,编写教材。

4.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课时。

七、英语课堂评价方式

1学生英语学习品质评价表

Class_____Grade_____Name____________NO.______

评价内容

等级

说明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情感

态度

1.积极举手发言,声音洪亮;认真准备,积极地参与活动

积极(A);一般(B);不积极(C

2.克服英语学习困难的意志与自信心

强(A)中(B)弱(C

3.学习英语有兴趣,能主动对课堂内外的英语现象进行了解。

特好(A)一般(B);不能(C)。

知识

技能

4.能掌握规定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及相关技能。

特好(A)一般(B;不能(C)。

5.认真倾听,能听懂老师指令,听懂同学的对话

特好(A);一般(B);不能(C)。

6.大胆开口大声讲英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吐字清晰。

特好(A)一般(B;不能(C

7.广泛阅读,认真收集材料,思考整理,并写出自己的收获。

认真(A);一般(B);不认真(C

思维与

方法

8.思维的创造性及创意(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特好(A)一般(B);不能(C)。

9.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好(A)一般(B;不好(C

交流合作

10.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并询问;积极表达自己意见;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乐于助人,帮助同学解决困难

特好(A);一般(B;不能(C)。

总评

自评:等;小组互评:等;教师评价:等。(ABC等级)







2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评价表

Class_____Grade_____Name____________NO.______

项目

因素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说明

基础知识

词汇

1.拼读

A=很好;B=一般;C=较差

2.听写

A=很好;B=一般;C较差

3.造句

A=很好;B=一般;C=较差

4.用法

A=很好;B=一般;C较差

5.运用

A=很好;B=一般;C=较差

文本

6.理解

A=很好;B=一般;C=较差

7.朗诵

A=很好;B=一般;C=较差

8.背诵

A=很好;B=一般;C=较差

9.听写

A=很好;B=一般;C=较差

能力培养

10.听说

A=很好;B=一般;C=较差

11.读写

A=很好;B=一般;C=较差

考试测试

12.课堂测试

A=优秀;B=及格;C=不及格

13.单元测试

14.期末测试

总评

自评:等;小组互评:等;教师评价:等。(ABC等级)








校本课程不采用考试形式,根据以上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加油、需努力。

八、预期效果

这种以“目标呈现—小组合作训练—自主表演—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同时努力创设情境,提供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找到发展自我英语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我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依托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各节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课堂设计,实施各课时的口语课堂教学。

九、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三)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3、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五)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终结性评价 (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要勇于借鉴先进经验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段玉裁中学物理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课程总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课程内容目标:

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 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 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 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

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硏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 施的教师队伍。

、课程结构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 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 务,故此物理课程设置要力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的力学知识

1.生活中的重力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 线来检验 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 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 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 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 是一片混浊

2.生活中的摩擦力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 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 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 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 而减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 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3.生活中的弹力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 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 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 爆发力等等。可见,物理力学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是很有用的,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处 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教师只要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精神。

(二)生活中的热学知识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如人们常喝开水、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力加热的基本知识; 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车发动机常用水 来散热,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水 稻生长在夏季,是由于水稻是喜高温的植物;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 冷缩原理。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三)生活中的光、声现象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 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 样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硏究光的目的所在。如日月食现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匀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室里通常用日光灯管而少用白炽灯,除为了节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炽灯这 种光源容易形成阴影,而日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阴影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夜间行驶的汽 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 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 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平行射出。另外,教室的长度限制10m左右是避免原声、回声两 次声音,从而使两种声音叠加在一起,加强原声;两山距离和海底深度的测定也是利用声音的传播原 理。

(四)生活中的电学知识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生活用电到 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 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如夜间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 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而照 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 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要电。假设没有电,电动机将不能转动,电力机车不能行 驶,电器都不能工作,人类社会将会倒退。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安全用电原 则,我们就可以驯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六、课程实施及评价

新裸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以下从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

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目的。评价要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习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l.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学习活动,诊断学生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到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在物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很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评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形成,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

3.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明确评价的目的,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注重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二)评价内容

本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学习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对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准确的评价。通过评价。明确教师应教些什么、学生应学些什么等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对“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评价应当包含对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及其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的评价。对于知识,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并应用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否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能否了解物理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时,要准确把握“内容要求”中对知识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知识的不同认知水平的要求,不宜随意拔高。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3 条中对串、并联电路的要求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恃点”。这里明确对学生提出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但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在考试评价中,不应把串、并联(甚至混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

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能否正确使用本标准要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否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但更好的方法是结合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4 条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第3.4.2 条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样,可以结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能否正确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是否会正确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否会正确读数等,来综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本标准的要求——“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2.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应重视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达成,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了什么,还应记录学生参加了何种活动、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具体地说应着重评价学生能否全面、细致地观察物理现象;能否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能否拟订简单的研究方案并进行实验;能否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是否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是否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问题,能否尝试利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准确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有根据地对影响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合理猜想,是否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合理地选择研究方法,能否设计实验步骤并合理选择器材,能否分析并改进实验方案等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做的,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人数。通过评价,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具体地说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是否积极主动地与同伴配合参与探究活动;是否在探究过程中有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的意识;是否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乐于听取同伴的建议并修正、发展自己的观点,能否尊重实验事实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能否克服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是否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否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等。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7 条中提出“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惫识。”这就要求在评价学生知识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意识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与使用

教师要了解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功能,依据评价目的和内容来选择评价方法,倡导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

l.作业评价

作业不仅包括书面练习,而且包括课外小实验、收集资料、阅读预习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不同类型的作业要选定不同的评价方式,可用分数或等级记录,也可以用简练的、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力求准确、有针对性。

作业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中的问题,通过评语或面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测验

测验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测验能确定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等。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为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提供依据。测验主要包含口试、纸笔测验和现场操作等方式。其中,纸笔测验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形式,使用纸笔测验时不仅要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而且应积极探索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应加强试题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关心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关注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在测验中,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合理地设计试题的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试题的功能。

3.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是一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作品主要包括调查报告、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评价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大胆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4.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旨在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的进步。成长记录可统一放进成长记录袋。其中的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阶段总结、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资料等。成长记录袋使用时要明确其使用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通过不同的作品,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历程,充分发挥成长记录的教育功能。


常州市段玉裁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课程方案

一、教学资源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化学是刚开的一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兴趣较大,学习的热情较高。但本届九年级学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要作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从学习内容看:本期教材共安排了5个学习章节,教科书重视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和合理弹性的呈现方式把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展示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科学物质观。比如认识了我们身边的常见物质空气、水、碳和碳和的氧化物等;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分子、原子、元素等等;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初步形成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些内容的选择都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学会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用语表述有关的化学信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些都体现过程与方法。爱化学,爱祖国,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资源; 严谨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

二、课程目标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程实施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8.做好分层教学。各班级学生情况不一,因此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作到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作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四、有效性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⒊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

⒋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合作实践活动。

⒌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⒈卷面测试:分清学生错误的原因,知识点不熟练、马虎大意或者时间不够用,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有效性补救。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化学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对知识的迁移的解决问题。

2.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但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作出评价。

3.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呈现。

4.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常州市段玉裁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材料: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化学》

◆授课时间:70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九年级化学备课组

◆授课对象:常州市段玉裁中学九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分析、类比、归纳、实验等方法,总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离子鉴定、用途以及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阐明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归纳比较四类基本反应类型。

2.通过实验与观察,说出有机物的重要特征;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能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举例说出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类型及危害。

3.通过实验与记忆、精练与纠错、归纳与概括,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取与用途的学习线索,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4.通过实验、调查、观察、讨论等方法,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树立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公民责任和危机意识;体验合作分享的教育意义。

二、课程内容与实施

1.              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

课时

学习活动的设计

课程纲要

1课时

分享本课程纲要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12课时

学生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用于区分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收集酸雨的危害资料,分享成果。

常见酸、常见碱和常见盐的性质进行对比学习,归纳酸、碱和盐的通性,小结H+、OH- 和CO32-和铵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宏观和微观进行中和反应的分析,从读图到画图总结中和反应实质及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归纳化学肥料的用途,辨析酸碱盐使用的正确性,查找资料了解PKN肥的作用。

知识归纳,梳理并进行试卷检测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4课时

根据定义辨析常见的无机物与有机物

读书,学会用实验验证其组成,了解其性质及用途

知识归纳,梳理并进行试卷检测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7课时

通过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调查家庭白色污染的种类与处理方法。

模拟酸雨形成实验,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及防治方法,学生设计并解释净化污水实验。

知识归纳,梳理并进行试卷检测。

第一轮按章复习

23课时

自主复习1-9章节的重要知识,观看名师导学课堂http://www.czedu.gov.cn/Disp.aspx?SerID=9279等章节复习。

整理归纳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建构各章知识网络。

修改补充错题库,集体进行错题练习。

第二轮按块复习

23课时

归纳整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梳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观看名师导学课堂http://www.czedu.gov.cn/Disp.aspx?SerID=9244

通过习题训练适应各类题型,掌握解题思想方法。

市统一进行化学实验考查,分专题(气体制取、验证、验纯、除杂等)动画模拟演练。

分三大类型的化学计算,选典型例题进行解题方法归类,习题训练,查漏补缺。

2.学习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初中化学复习指要》,常州市教研室编,2009。

(3)《中考说明》,常州市教研室编,2010。

(4)《名师导学》,常州市教育信息网。

(5)《纠错本》,学生自编。

3.教/学策略: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特征,本学期主要采取:

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

举例说明

元认知策略教学

1.自我监控学习

制订学习计划:师生做出新课和复习课的学习计划,实现自我监控的目的。

认知策略教学

2.归纳学习

3.演绎学习

4.错题学习

5.重组学习

记忆口诀:将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等编成口诀。

精练精析:以典型例题为核心,掌握初中常见题型的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建立错题库:师生共建错题库,充分运用错题资源进行学习。

构建知识体系:师生以概念图、知识结构图等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情感策略教学

6.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和课外调查,学会合作技能、养成合作态度、分享合作成果。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关于2010年常州市中考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技能考查统一要求的通知》及《常州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评价内容分为二个部分:

1. 实验技能测评:由教育行政部门从六个实验内容中选取二个具体实验,和物理学科一起进行实验考查。测试内容每年由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检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粗盐的提纯(溶解、过滤、蒸发)和探究某种盐的性质中抽取二个,然后再由学生抽签选取其中一个进行考查。学校统一组织实验技能测评,若不合格,有一次补考机会。若补考仍不合格,原则上不可参加毕业升学考试。

实验选择

评价内容

评价等第

合格(通过)

不合格(未通过)

①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

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固体取用/棉花的使用/酒精灯使用/气体是否按要求收集到/仪器清洗、整理桌面

操作正确/收集满一瓶气体

操作有误,气体不满或收集方法有误

②配制100克5%的氯化钠溶液

正确使用天平/液体的取用/量筒、滴管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转移、贴标签

实验设计和操作正确

计算不正确、实验步骤不合理、仪器药品选择不正确、实验方案不完整、配置不准确





2. 毕业成绩:由三次平时测验、三次模考成绩和中考成绩三项指标组成。毕业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其中评价等第①②③中“需努力”达二次就认定不合格。

构成要素

评价等第

优秀

良好

合格

需努力

平时测验(三次均分)

90分以上

80分以上

60以上

60分以下

三次模考(三次均分)

90分以上

80分以上

60以上

60分以下

③中考成绩

90分以上

80分以上

60以上

60分以下







段玉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

一、课程性质: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目标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

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目标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发展理念。思想品德校本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体验理念。思想品德校本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资源开发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四、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结合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别在七八年级开设《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中的法律》《窗外晓事》,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教育,以便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五、课程内容:

七(上)《生命教育》

七(下)《心理健康教育》

八(上)《生活中的法律》

八(下)《窗外晓事》时事国情

六、课程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 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 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 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 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 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 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突出形成性评价。 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段玉裁中学历史课程方案

一、     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向学习型、发展型人才过渡,我们积极参与到历史研修活动中,将制定如下的方案。

二、历史学科课程理念与目标

1.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我们要高举“科学”和“人文”两面大旗,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拓展历史学习的知识范围,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汲取历史智慧来启迪人生,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几个核心要素进行课程开发与开设。

2.历史学科课程目标

以江苏省深化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为指导,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坚持“以教育立德,以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构建具有二中特色的历史课程体系,让我们的学生有比较全面的做人和成才的基本素质,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除了共同的学业基础外,还要有一定的个性特长基础,増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有专长知识和富有人文情怀的优秀初中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倡教师广泛猎取书籍,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三、历史学科课程设计框架

1.设计思路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代表的优秀精神实体,陶冶学生关注人类发展和关爱人类文明成果的高尚情操。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2.课程体系三阶段

(1)七年级:感受历史,培养兴趣。在进行中国古代史内容教学的同时,开始一些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社会实践类的课程,如参观金坛博物馆,梳理从原始社会至今,金坛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参观段玉裁纪念馆,了解清朝时期的文化特点等,让学生走近历史,蛮族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历史兴趣,感受历史情趣,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八年级:感悟历史,启迪智慧。八年级历史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间跨度虽小,但人物众多、事件繁琐、时代变动剧烈,再加上考试角度较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针对八年级历史的教学,教师应注重重组教材内容,紧扣历史发展主线,利用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中国人的探索、人物列传、重大会议列表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题化教学。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积累,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感,直观感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九年级:提升能力,学以致用。因为要参加中考,对学科复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更进一步熟练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为中考做好准备。

四、课程计划

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历史教师一直研究摸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复观察、分析及对其心理特征、爱好兴趣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摸索了各类学生的特点及心理要求。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来看,年龄较小,形象记忆力强,比较适于直观地观察事物,而在观察具有间接性的历史现象时往往会有一定难度。比如在上历史课时,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对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往往由于趣味性不强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出现上课思想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由此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弱。根据这一特点,授课时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人手,实施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以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针对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增强思维、判断、推理方面的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材内容具体化。

就是在授课时,把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易懂的小题,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通过解答小题,加深对主要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具体化有助于适应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心理特征。通过内容化解,学生们感到简单易懂,易学易记,加上利用一些直观的辅助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增强。通过对小题的逐个领会,从而掌握了课程内容中的主要问题。教材内容具体化,关键要科学、合理。分解出的若干小题,要紧扣主题,为主题服务。比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就不能抛出让学生讲述商鞅变法的史实,问题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太大,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把问题分解出若干小问题,学生就好回答,如可以分解为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哪国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变法的目的达到没有?你从内容的哪些方面能反应出变法的目的等,通过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浅显易懂,学生就容易回答。学生学懂了,自然就乐于学习,产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教材内容形象化。

就是在授课时,充分调动一切手段,利用直观的方式,如讲故事和利用图片、照片、地图、实物、幻灯、投影、录像等资料乃至结合实地考察教学,形象地对历史知识作形象的讲述,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商朝的青铜器时,把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尽量多地展现给学生,以此为主线提出若干个小题,即商朗时的了铜器有几种?商朝最大青铜器是什么?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青铜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学生们通过直观的了解和联想,最后找出了正确答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对商朝青铜器的发展有了系统的认识,特别是对奴隶创造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动力这一历史结论有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具体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实现了学生领会内容的最佳效果。

3.教材内容通俗化。

通俗化的目的在于扫除学生思想的畏难心理,增强学习自信心。在过去教学中,一些学生反映历史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地点、事件内容繁杂,单纯靠死记硬背知识不牢固。常常有的学生对一些课程内容背下来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一情况,要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记忆和领会要领和决窍。其次要来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学的课程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再次,要充分发挥初一、二年级学生敢提问题,大胆发言这一特点,启发学生钻研问题,在提出和解答问题中,实现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问题简单化,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且适合他们的年龄、学识,多提供材料发展他们的思维。

1.正确理解开卷,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并不是多数同学或家长认为的翻书就能找到答案。实行开卷考试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鼓励学生创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的主要特点是灵活性大、综合性强、开放性程度高。尽管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但是基本史实、基本历史概念还是需要记忆、理解和运用的。只有把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在考试的有限的时间里游刃有余,取得理想成绩。

2.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七本书,但历史课时相对较少。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列强侵略史、近代化探索史,下册的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措施、改革开放等等,我们认为他是重点的他不一定会考。九年级上册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针对考试说明,我们打算结合考纲出一份资料来复习。就是标上书码,复习指导的页码,便于学生在考试时间内更快的找到答案。

3.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4.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五、实施步骤

1.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2.加强与强校老师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加强同科教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3.在教研中开展听评课活动,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4.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驾驭课程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课程评价

1.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位教师要紧紧按照该计划来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多做教学实录、多写教学体会,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用以指导日常教学实践,从而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要通过上互观课、研究课向其他教师展示和汇报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性成果。在这一活动中大家要做到积极投入、相互学习,缩小差距、共同提高。

2.根据教研员对学校历史教学现状的调研反馈,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继续研讨如何更好把握教材、把握课堂。

3.每位教师要真正把教研活动看作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机会,积极参加每次教研活动,乐意接受并认真完成组长分配的各项任务,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献计、出力。

4.学校对课程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心学生的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潜能,重视对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评价方案从尽量满足的愿望出发,注重对话、开放与反思。转变等级性区分,针对每个学生特点扬长补短,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关注过程、尊重差异,使历史课程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段玉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性,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发展性(机器人+物联网)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与应用工具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与应用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

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甄别不良信息,注意身心健康,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得到协调的提升,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在四大维度教学目标中,强调并注重行为与创新。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

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

3.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

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综合应用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积极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四) 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

四、课程内容

总体结构:

基础+拓展(1、2、3)

拓展模块分别为拓展I“程序设计”、拓展II“机器人技术”、拓展III“物联网技术”。

基础+程序设计、机器人、物联网,初中均须至少选择学习一个拓展最低学时安排学时:68+34

基础模块划分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项内容。

以下表格是从这四项内容分类整理了教材的内容,不过和教材的章节安排有所区别。

参照以上江苏教育现代体系和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的文件精神,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得出以下结论:

修订后的教材都满足上述基本要求,部分超过纲要和省颁达标率评价标准。

对于博客、微博、微信、手持学习终端介绍和应用略少,建议教学时考虑优化。

2015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改主要内容总的来说,结构有重大变化将原来上册、下册、选修,调整结构,合理分7、8、9年级,更好体现必修必选和完整,但在课时上要安排好。

章节上,基本部分还是连续章节,很好处理了基础模块的特性。选学没有体现章节思想。 内容有较多修改,有删有合有增有改。

下面从具体章节来讲,七年级教材,

第1章增加了二维码、第2章 增加信息安全 第4章,重新写了,例子换了,相对容易入门,增加了数据挖掘内容 第6章,简化了声音和视频获取的途径,以图说明;增加了视频的拍摄和技巧,信息创造的过程

八年级教材中

第8章 前部简化,删除了3D字,网上获取动画部分;形态动画在前,动画补间在后,对调了,使旋转的风车例子连在一起,完整性强一些;动画部分,最后修改主题活动的例子—龟兔赛跑,更有趣味。

结合这些书本上的实例图片,风格与原来的还是基本一致的。

第9章重写了第1节先讲应用:网络改变生活,但与第1章区分也小,这可以在教学时注意。第2节,构建身边的网络,以家庭共享网络作为引子,对家用路由器的配置进行教学,再论构建网络的基本设备、网络终端的方式通信。第3节 健康上网,稍有变化。

年级教材

机器人和物联网

拓展2中:机器人部分修改不多,由于机器人的单片机型号和软件版本有变化,所以插图和部分操作有变化;第1章增加了3D打印机、第2章考虑到物联网对传感器的介绍,所以简化了对各种常见传感器

第3章 增加了选路机器人,对交叉点的判断有了新的变化

拓展3:物联网部分

这部分是新的内容,前年有单本选学试用,今年与机器人合一,作为9年级教材,从第4章—第7章共4章

第三、对于2013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改版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整体考虑教学安排

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适应学生阶段学习的渴望

适应初中水平测试的标准

保证最低学时68+34课时,还有教材的选学部分。

建议是:每周一课时

将综合实践活动、讲座、兴趣小组活动,学习竞赛有机结合,增强连续性学习目的

2、注重方法和过程累积

注意方法的承上启下

注意方法的养成

忽视一点细节的应用(所谓的窍门)

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充分应用教材的重要作用,注意典型和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中增加或补充新知识,使教材不断适应发展

比如七年级教材23页上关于信息存储技术演变和发展的主题活动,可以从生物存储、云存储的引入,从介质和途径思考。

在授课时,防止抛弃教材,按自己教学习惯重新组织教学防止死记硬背,为达标考试,片面应对防止教师演示取代学习动手实践,增加主题活动的安排充分应用配套光盘、实践指导手册加强课堂教学成果的表达和呈现不断激励和奖励学习进步注意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加强学习成果的交流应用新的呈现方式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重视教学评价,从评价方式,评价语言等各方面加强。

5、加强学习信息技术心理品质的养成

信息技术心理品质四大特征:四个好:好奇、好动、好问、好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对于任何事物,懂得的人不如爱好的人,爱好的人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1)好奇是思维的先导,成功的起点;

 2)好动是积极思维的形式,是初中学生的特征;

 3)好问是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的跨越,要保护和引导;

 4)好胜是初中学生宝贵的心理特征,要创设环境。

五、课程评价方法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常州市金坛段玉裁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分析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根据这一地理学科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我校“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学生有个性,教师有素养,学校有品位”的办学目标,适应现阶段形式,转变育人模式,发展学生个性,特制订《金坛区段玉裁初级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二、课程理念、思路及目标

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满足学生成长及个性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我校基本条件与我组教师的能力,结合济源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的特色,既有科学性,又体现时代性,使课程更好贴近科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基本思路:运用地图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打造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推行研究性学习,借助课题研究、小论文撰写、科技活动、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相关时事热点等,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研究、创作、自由作答、放飞思维的空间,把课堂向课下延伸。就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加以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课程目标:

1.促进教师的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及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地和内容选择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转变观念,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提高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在我校建立一支具有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资源能力的地理教师队伍。

2.形成学校地理教育特色

遵照学校提出的学科特色建设的总体构想,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充分发挥地理组教师的各自优势,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创造出具有特色和学校个性的地理教育,努力彰显地理学科的特色,通过学具制作、地理观测、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挖掘地理组教师的潜力,体现我校地理学科的优势,打造地理学科教学的品牌。

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听过的我会忘记,我看过的我会记得,我做过的我才会理解。”理解了才会记住,才会改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地理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开发出更多的校本课程资源,既扩大学生的视野,又改变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从而了解我们的家乡,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时时去积累,去感悟,去实践,树立服务家乡的思想。

三、课程内容

根据学校课程规划及地理学科的实际情况,大致把地理学科课程规划为:“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三类,以适应学生不同层次发的展需求。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是必修的课程。为使教学更高效,实施过程更合理,针对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突破,使国家课程合理的实施。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把基础性课程具体规划如下:

(1)教材的分类和整合

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是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总的概括,是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重在地理教学的生活性、趣味性的整和,要注重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是分区地理,重在分类整理、不同区域学习规律性内容的整理,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之上,要注意上下册的连贯。可以用身边的区域替换教材的有关区域,但要紧扣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2)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突破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条:

A.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B.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的培养;

C.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D.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的培养;

E.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F.读图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好的教法与学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以下几个方法的研究:

A.抓“概念”重“消化”

B.抓“原理”重“理解”

C.抓“综合”重“联系”

D.抓“共性”重“个性”

E.重“归纳”求“规律”

F.抓“一般”推“特殊”

G.抓“对比”找“异同”

H.抓“读图”明“空间”

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校地理的研究性课程立足本地,从地理的视角思考和发现学校所在区域的自然与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把研究性内容归结为以下几条:

(1)对金坛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如金坛的气候与灾害的关系,再如金坛的土地利用与浪费等)

(2)金坛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如工农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

(3)金坛区城市发展的问题研究(如交通、环境污染、城市布局等)

拓展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此类课程规划为以下几类:

(1)社团活动(如北纬30度社团,多一度社团)

(2)研学旅行活动(如“走进污水处理厂”中了解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用水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3)校本教材(针对金坛区的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四、课程实施

1.实施计划:

三类课程侧重点各不相同,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

课程类别

开设说明

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重在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实施。

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学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选题进行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学期末进行考评总结。

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兴趣为依托,可以参加社团活动,也可以选修校本教材,在研究旅行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题进行研究。

2.保障条件

(1)加强骨干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校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资源,在教学组织方面、教学方法方面不断革新,确保学生有效探究。加强校内、校外学习资源的挖掘、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2)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加强课程整合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的培养,在校本教研开发中掌握教育科研的方基本方法。针对实际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并进行理论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积极参加各类校本培训,对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寻求理论支持。不断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申报相关的课题,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及时总结和提炼出教育科研成果。

五、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

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录在案。主要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段玉裁中学生物课程方案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

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各章目标定位如下:

1.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a)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区别他们的区别

b)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c)说出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d)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e)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章 探索生命:

a)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b)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2.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a)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b)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c)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d)运用制作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e)阐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f)能够描述细胞怎样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能够说出这个过程中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的作用

g)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细胞体的组成:

a)说出生物体内的细胞数量是怎样增加的

b)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c)说出多细胞生物体内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构成的

d)说出组织的概念,识别人体的四种组织

e)说明人体的层次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f)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g)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h)说出植物体的组织有哪些

i)说明植物体的层次结构

j)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k)说出单细胞生物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

l)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a)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b)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c)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d)运用实验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尝试用抽样调查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e)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f)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g)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h)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i)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a)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b)通过实验了解叶片的结构

c)通过实验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d)描述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e)描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f)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第七章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 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b)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c)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发展目标教学中的重难点主要如下所示:

单元序号

单元名称

单元重点

单元难点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1.举例说出生物的特征

2.熟悉调查的一般方法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5.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试着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区分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及分别制作动植物细胞的过程

2.初步学会绘制动植物细胞简图的技能

3.区分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区分细胞和细胞的不同

2.在观察中可以区分开动物和植物细胞

3.描述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4.了解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

5.能够描述动植物的结构层次的组成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了解根的生长,芽的结构

3.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4.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5.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探究“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3.在探究“幼根的生长”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第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4.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5.气孔的作用机制

6.光合作用的实质及意义

7.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五、课程实施

单元序号

学习主题

课堂流程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首先通过图片来了解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通过调查尝试将生物分类。最后则通过知道生物圈的概念,明白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法、实验探究法、比较法等等来了解本单元内容

6课时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先通过显微镜的一些使用和观察来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区别,通过视频来明白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最后通过比较了解动植物结构层次的区别

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观察法、合作法等等

12课时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先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然后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了解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也是通过实验来知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

实验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联想实际法等等,本单元最常用的是实验法

17课时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会穿插运用下列方法:

①朗读 ②复述③ 讲故事  ④师生谈话 ⑤探究实验 ⑥ 演示实验 ⑦分组实验等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学习

①收集和分析资料:就是提倡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上网、拜访有关人士的途径收集和分析资料,获取新知识。

②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己自学课本,解决相关的问题。

③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④探究学习: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解决。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②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2)评价形式:

①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学习本册课本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回答问题的声音、做作业的质量、上课的表现等等。

②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推磨式的方法,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③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④学校评价:可以是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特长的发挥,对学生进行评价。

⑤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口头的评价。如参加社会实践后、调查等活动后对学生的口头评价。


段玉裁中学体育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创新建设”,我校积极学习精神、贯彻任务、落实行动。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创新建设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初中阶段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并结合原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符合段玉裁中学实际的学校体育课程新体系。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为了每位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这一课程创新建设核心理念,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评价体系,扎实有效地开展课程创新建设,让全体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校特色办学的传统品牌,现已成为包括学校体育课程在内的全校素质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把学校特色办学理念与体育课程创新建设理念相结合,构建朝阳中学体育课程的特色和文化。因此我们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指导,全面促进学生在身体与人格两方面共同发展,以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二、目标定位

1.学生学习目标:

(1)爱好体育运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2-3项体育运动和1-2种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熟练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解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2.学科建设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运动技能传授为载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改变现行体育课程内容“难、烦、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体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学校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学校为普通初级中学,有班级48个,学生2500名左右。虽然是城镇学校,但生源大多数为本市普通家庭和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小学阶段进行有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的学生较少,且大多数学生缺少对一项或两项运动项目的专项基础。因此,选项教学前需要做好必要的宣传,使学生认识与了解开设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从而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的项目课程。其次,要注重运用激趣的方法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扎实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逐步提高教学层次。

2.师资情况:学校专职体育教师12男3女,其中2位教师担任行政工作。开设选项教学时,体育教师的课时会大量增加,且开设课程人手不足,所以在制定本方案时,征求了学校领导的意见,仅在七八年级开设足球课程。

3.场地器材设施:学校现有400米田径场,完整的室外塑胶球场10片,室外联合器械区2片,场地比较简单,对选项课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器材上,篮排足乒羽球均只适应常规教学,如需选项教学则需要添置;部分项目的开设需要购买器材;个别传统特色项目的器材添置需求量较大。

4.选项教学基础:选项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一班一品”,以班级为单位,选择一项体育传统项目进行集体的教学和练习,形成以班级特色为亮点的体育活动形式,我校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中已积累了三年左右的经验;二是“兴趣选项”,学生以个体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进行走班式教学,主在倡导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我校曾有七至八年的“2+1”体育课程的经验,以及目前仍在实行的校本课程的基础。

四、具体框架

学校体育课程创新建设具体分为:大课间、必选体育课、自选体育课程和足球课程四个内容。

1.大课间:时间周二~五上午8:25—8:50,共包括广播操、跑操(冬季长跑)两个内容。具体如下:

季节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备注

安排

夏秋

广播操

广播操

广播操

广播操

九年级第二学期下半场安排身体素质和中考专项练习

春冬

冬季长跑

冬季长跑

冬季长跑

冬季长跑








2.必选体育课:七、八年级每周2节,九年级每周3节常规体育课,由班级专任体育教师按照国家课程纲要、内容进行身体素质与跑跳投、技巧、球类的基本技术教学。按照不同年级的目标和要求,执行教学要求,使所有学生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通过常州市体育中考考核。

3.足球课程:七、八年级每周1节,由四位足球专任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特色课程,同时提升了班级活动展示的内容与形式,促进班级的凝聚发展;每学年举办“趣味足球比赛”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体验。

4.自选体育课程:每周1节,全年级统一课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期选择一项课程内容(可连续选择同一课程),进行走班式学习。学校开设6-8门体育课程(例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花样跳绳……),由体育教师、具备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组成授课团队,教授项目基本知识、规则、技能及运动方式,开发课程学习、育人的双重功效,并与体育社团相结合,开展周末、假期的社团活动。

五、教学评估

学生评价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的管理上,包含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在三个学年内通过对必学和自选学课程的学习,以及足球课程学习班级展示成绩得到相应学分,达到合格以上标准颁发毕业证书,并分别颁发合格、良好、优秀等级证书。

学期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备注

必选

七上

3

2

1

0

总分为36分,

12~18分为合格,

19~27分为良好,28~36分为优秀。

七下

3

2

1

0

八上

3

2

1

0

八下

3

2

1

0

九上

3

2

1

0

九下

3

2

1

0

自选

七上

3

2

1

0

七下

3

2

1

0

八上

3

2

1

0

八下

3

2

1

0

足球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七年级

3

2

1

八年级

3

2

1

2.健康教育分散安排在三年必选课程中,以讲座、参观或结合专项内容进行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为:

A.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B.体能——与水平四相关的体能项目和自选课程确定的相关测试项目。

C.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自选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D.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学习和锻炼中的行为表现。

E.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3.评价的基本方法

A.评定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得分和等级采用绝对标准,运动技能和体能成绩评定,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定方法。

B.评定方法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采用必选课程每学期测试的方式进行。

(2)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主要是观察记录学生对练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综合评价。

(3)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是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既看学生的成绩等级,也看学生提高幅度的等级,进行评价。

(4)对于某一先修课程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应再次给予学生练习时间,允许学生再次补考。

(5)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定可结合单元评定,以理论考核、课外作业、上课提问回答等形式,采用百分制的计分方法。

(6)学年体育课成绩=(上学期成绩+下学期程)/2

(7)学年体育综合成绩=学年必修课成绩(50%)+学年选修课成绩(30%)+足球课成绩(20%)。

段玉裁中学音乐课程方案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有着与其它学科的明显区别,音乐课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一、指导思想

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课堂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学会审美,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懂得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以审美为核心,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和评价音乐美的能力,在真、善、美的连通和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品行,为素质教育服务;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意义。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性感受、理解、把握,并揭示音乐要素的作用及其与艺术整体的关系。也就是淡化课堂教学中那种直白的讲授、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过程,代之以师生间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体验的活动。并把这种活动视为音乐教学目的之一。

二、教学目标

1.审美: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
2.创造性发展: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3.表现与社会交往: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古人曾说,言之不足咏之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

三、主要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民主性原则

(六)开放性原则

四、课程规划及实施

学段规划:

七年级:以唱歌为主,辅以欣赏,分六个单元,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

八年级:欣赏歌唱对半,分六个单元,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2课时。

九年级:以欣赏为主,辅以歌唱,分六个单元,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2课时。

课程规划

(一)表现与实践

A发声训练部分:

1.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如正确的站姿;练声;练耳;视唱;唱歌习惯

2.学会发声音,并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3.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4.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5.学习二声部(多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B识谱部分: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教师所教的的乐理知识如:中、低、高音阶排列的顺序,掌握的音符、附点、休止符、及其组成的简单节奏、旋律、感受并认识节拍的强弱规律,力度记号及不同的要求唱法。

C唱歌部分: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变声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学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

(二)感受与欣赏

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作品及对作品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评价、判断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1.能背唱课程要求欣赏曲目的音乐主题片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主题旋律,可以根据音乐内容填词,提高兴趣的同时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
2.了解每首欣赏曲目的相关常识,比如词曲作者,曲子的情绪,曲式结构等。
3.充分利用音乐骨干的作用,加大课前的复习力度,由兵考兵,减轻老师的负担。

4.根据不同单元的内容,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

(三)实践与创造

1.音乐采风:学生乐于参与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综合音像等多种方式、材料收集。

2.我的创编: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如会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能够根据规定情境小组创编一个小组(合理运用肢体动作、队形、造型等);“小小音乐会”(才艺表演、特长展示)等,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园地,也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模块。

3.欢乐驿站: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美术、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配合,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3个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相连的整体,不同模块间的内容相互交融、渗透,相辅相成,从不同的侧面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共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服务。

五、教学评价:

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考试或考查,针对每一模块的评价成绩,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技能掌握水平与创作应用能力相结合;个体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制定学生学习成长的文本性“过程记录”学习表现的过程评价(积极性和纪律性,对活动实践过程的认真态度及团队意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学科特色总体定位:

人人认识简谱、参与一项艺术活动,会一项艺术技能、。

七、学科特色建设的步骤内容和方法

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增强自觉性。

2.制定学科特色建设工作计划,做到特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3.通过课堂摸清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4.根据学生情况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难度和进度。

5.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养,只有专业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好学生。

6.总结提高。在特色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将好的经验方法分享,不足的地方改进,使特色教育能够稳步推进。

7.落实推广。为进一步巩固特色教育并全面推广,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比赛,通过在活动、比赛中让特色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定期表彰奖励,使特色教育更具有活力与生命力。


段玉裁中学美术课程实施方案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文化素质,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实现多元教育功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目标;要由只重教学结果、只看课堂作业效果,转变为注重教学过程、及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全面体现。要由单纯的临摹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感受、独立表现与创造;要淡化美术科目的分类,要由单一的绘画教学转变为综合的大美术教学;要由狭隘的、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多种文化背景、开放性的美术文化内容等,以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适宜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创新精神培养目标

(1)初步理解创新对人的发展及国家振兴的重大意义。理解美术的表现和创造是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创造是美术的生命。

(2)具有在美术活动中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通过探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创作方式,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意识。

(3)逐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大胆质询并提出个人见解。具有初步的独立构思、表现主题与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自己的特质并能自我评析的能力。

(4)初步具有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富有新意的构思与设计,并运用新媒材、新手法进行造型表现的能力。

(5)逐步养成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2.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掌握临摹、写生等基本造型技能和色彩、构图、透视等基础知识等美术学习的必要技能。

(2)初步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综合,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3)能初步将习得的美术知识及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之中,解决具体问题。

(4)初步养成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视觉信息的习惯,以发展审美感知和获取视觉信息。

(5)积极参加美术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能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认识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发挥其培养学生个体创造心理品质、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人格方面具有的独到的教育功能,作为美术学科教学应达成的重要目标来实现。

四、主要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二)主体性原则(三)实践性原则(四)发展性原则(五)民主性原则(六)开放性原则

五、教学规划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2)积极探索优秀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审美判断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8)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六、课程评价

(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感情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有助于将美术课程价值内化成为自己的认识,促进自我发展。过去,由于对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忽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这种失误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这不但影响了教师与他人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于状况的评价。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一个成绩不是决定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以结果评价学生,实际上制约了学生展示自己都所获得的知识和表现他们通过学习过程所增长的能力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交流表达、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在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具体操作上,究竟运用哪种评价方法,那就要看哪种评价方法更能准确地获取较为丰富的有效评价信息。现在,许多学校的美术学习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定量评价方法。也有采用定性评价方式的;有课堂上的交谈评价,也有课后的书面评语;有评语与等级结合的评价,也有互评或座谈等方面的评价。

总之,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


段玉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前提,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突破口,以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原则,积极探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认知自我。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该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目标,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遵循《初中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课程编排应立足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课程编排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等。

4.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5.课程编排应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爱好、兴趣和需要所选择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并逐步呈现特色。

三、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读书周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团主题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学校的毕业典礼活动、春(秋)季运动会,3月的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等。

可以开展“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数学知识报”,“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保护我们的眼睛》、《家乡的名胜古迹》、《中学生近视调查》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广泛借力,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中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结合生活现象,如风力发电、河矿资源利用、冷库保鲜等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果树为什么要定期打药?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苹果和种葡萄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怎样提高套袋的效率?

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

(四)校内依托

1.金梦想校外实践基地。

2.校功能室。

3.军训、开学迎新典礼、毕业典礼、节日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远足拉练、安全演练、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美食节等。

四、课程管理

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从整体上布置、协调、管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专设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设立家长委员会,本着家校联系的思路,拟聘请教研室教研员、学生家长、社会中知名度较高的人为校外辅导员。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参与、体验、分享、快乐”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1.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卢凌

副组长:王国俊 丁珊

组员:各班班主任

职责如下: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师资配备和教学(或活动)场所。

(3)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

(4)建立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课学习档案袋。

(5)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考核。

(6)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成果进行评价。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落实工作小组成员:

组长:杨月

组员: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兼职教师、各班班主任

职责如下: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课程。

(2)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3)协助教研中心建立“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档案管理”。

(4)审定课题或活动计划。

(5)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6)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五、课程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

1.课程安排

按照学校的要求,三年内学生须完成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七、八、九分别完成1个课题。

2.组织形式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每组5—10人组成每班组成5—6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2)根据实情小组确定课题,班主任老师进行指导。

(3)每位指导老师一般指导1—2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4)小组推荐小组长一名,组长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安排具体分工,明确任务。

3.实施步骤

(1)理论指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刚开始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研究,而给他们提供一些当前学科知识的背景和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研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初始阶段先上理论课(研究性学习基础):研究性学习意义和如何选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开题报告、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课题的结题与展示。

(2)发动全校教师为“研究性学习”出课题,以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根据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教师提出的课题,也可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及时指出研究方案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展板,实物投影,多媒体展示软件,录像,实物,照片)来阐述自己研究设想和方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思维方向引导,鼓励学生多突破,多创新。

(4)学生实施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对于研究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从事研究,教师角色必须转变,不再是学生研究的指挥者,而是学生研究的督促者、服务者,指引者。学生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每次活动都必须认真填写《记录表》,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见面,指导老师通过学生介绍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并相应提出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外出调查,指导教师还要做好道德品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

(5)成果展示,综合评价

学生完成研究成果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快乐币)。对过程性的材料要及时存档,将学生的成果在班内或校内进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荣誉成就感,也以此鼓励其他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二)社区服务

1.课程安排

社区服务学习活动分别安排在七、八两个学年进行,每个学年分别完成3个工作日活动时间,社区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如校内外志愿者活动、新农村建设活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等。

2.组织形式

(1)采取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2)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向班主任提交“社区服务活动设计方案”,经班主任审核后,上报政教处,批准后,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服务活动。

(3)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之前,学校政教必须与学生参与服务的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取得联系,以便争取社区的支持。为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4)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加深体验与感受。

3.成果评定

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每学年不少于3个工作日,学校根据学生提交的有关参加社区服务的方案、活动记录、社区管理机构评价、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评价、小组成员或同学评价等材料,进行评定。

(三)社会实践

1.课程安排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多样化,学生三年中至少要有两周时间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至少要有一周时间(合计)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2.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课由学校或级部组织,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1)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与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要求、学习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一般步骤等。同时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开放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2)选择活动内容与制定活动计划。除军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其他活动都要由各社会实践小组根据本组共同意愿,先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交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审查后再进行实施。

(3)活动的实施。各社会实践小组围绕选择的活动内容,按照活动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服从实践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二是服从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小组内搞好协作;四是认真作好活动记录。

(4)参与交流。当一项活动圆满结束后,各小组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同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提交一份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小组成果报告在班级或年级交流,个人的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在组内交流。

3.成果评定

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果报告和个人的活动小结,进行评定并存放档案袋。

1.对学生的评价

(1)档案袋评价

我们给每个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袋”(学校统一配给),档案袋的内容包括: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调查日记、原始数据、调查报告、活动照片以及评价等资料,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除上述材料外,学生还可以把参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认为该装的都装进档案袋,这些都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感觉,又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2)表格式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一)

被评价人: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优秀

进步

需努力

优秀

进步

需努力

组员团结合作精神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

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成果展示与交流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二)

被评价人:        

评价项目

评价要求

组员

组员姓名

1

2

3

4

5

6

能有礼貌的倾听别人的意见

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恰当,态度大方有礼

能够仔细阅读相关资料,并向同学介绍

能够多渠道搜集所需信息和资料

能够文笔流畅、语言清晰地介绍内容

能根据主题及设计意图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积极组织并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活动

能认真准时完成所负责工作

活动

能够团结组员,主动热心帮助组员解决困难









评价以自评为主,通过描述性评价反映学生和教师的进步情况。

2.对教师的评价

(1)表格式评价。我们通过下列表格尝试对教师进行多元评价:

附6:教师评价表

亲爱的老师们,紧张而忙碌的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回想我们所开展的系列活动,一定有很多收获和体验,请大家记录下来,这是我们成长的足迹。

姓名

所任学科

评价时间

我的收获

对自己的综合评价

学生们对我的评价

家长对我的评价

同事们对我的评价

领导对我的评价

我今后的打算

(2)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记录(如何指导学生组建综合实践活动小组、选题、制定方案、实践活动、总结提炼成果等);

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总结材料(教学案例、随笔、论文等获奖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考核情况。具体考核细则如下:

(3)“四个一”评比活动。我们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地的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评比,一次论文撰写评比,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评比,一次学生小论文评比。学校对先进的课程管理经验和活动成果以及表现突出的教师,经过考核评比,每学期按15%的比例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发给荣誉证书,绩效工资里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段玉裁中学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三项标准具体化为:一是没有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二是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三是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以后又有人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上一项道德的完美。简单概括为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二)学生健康状况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中小学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时间少,不健康的网络,家长的溺爱及社会不良风气等问题影响,调查发现目前少年儿童身体、心理、道德、行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表现为:身体方面肥胖、体质下降、营养不良、近视、龋齿等现象严重;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等等;在道德方面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造成学生唯我独尊过分的关注自我,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道德标准淡漠,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行为失控、等现象。

(三)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情况调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学校健康教育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优良的卫生品质。从这方面来说,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其二 ,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合理的营养、适当的锻炼等,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康教育又是智育教育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对“体”的要求——不仅是体育活动,还包含着体格、体质等更广的要求,总之,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健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健康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是决定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基础教育。

二、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校的健康教育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授呈螺旋式递进原则;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原则;坚持目标要求与学生、社区实际相结合原则;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做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初一:通过青春期生理、营养保健、传染病防治三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迈好小升初学习转折,了解青春期生理健康、营养保健、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健康的基本技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青春期发育。

初二:通过青春期心理健康、公共安全、艾滋病及毒品预防三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在青春期中所面临的困惑和实际问题,学会自我保护、拒绝伤害;强化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预防艾滋病及毒品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拒绝毒品的方法和预防艾滋病的生活技能。

初三:通过地方病、学习心理、心理健康三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地常见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知识、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学会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克服考试过度焦虑,做好升学的心理准备。

四、课程实施

(一)专业课程设置。

我们把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式课表,初一年级每周2课时。初二和初三年级每学期不少于5课时,设有专、兼职健康教师,做到有教材、有备课、有教案、有评价与反馈。分年级、按学期制定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总结。

(二)学科渗透

除了专业课程设置外,我们注重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生物》、《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进行健康知识的渗透与整合。同时学校还通过班会、晨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手抄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三)课外实践

对无法通过相关课程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如(1)实际调查:走访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调查访问相关健康知识;(2)自主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书籍,搜集有关资料,积累健康知识。(3)开展活动: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如牙科医生、眼科医生、心理医生讲解和培训。

五、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和发展,为了促进和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构建如下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同时结合家长、教师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方法有调查问卷、当面座谈、考查学习知识、以及成果展示等。

(二)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也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家长、其他教师、校长对教师的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案例评析、课堂记录等。

六、课程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张慧群

副组长:卢凌

组 员: 徐红

(二)资源保障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三)制度保障:

坚持教研制度,把健康教育教学研究纳入教研,针对不同学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开展以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采取自学和出外学习等形式,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水平。

同时建立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有关的奖励制度,对工作中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教师和学生,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和表彰。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中学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00128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桂路1536号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